如果把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比作一次旅行,那么職業咨詢就像是為你畫一張地圖,有了它,走在路上的人心里會很踏實,將要啟程的人方向更明確。目前,一些職業中介機構已開始在經營范圍中列出“提供職業咨詢”這項業務,不少人才交流機構也準備做大做強這塊“蛋糕”了。
職業咨詢一般采用“一對一”的咨詢模式。所謂的“一對一”就業指導就是要求就業指導師“坐診”,與前來咨詢的求職者面對面地交談,針對求職者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等“癥狀”拿出診斷結果,以便向他們推薦合適職業。
職業咨詢所提供的就業指導“六步曲”,其具體做法為:職業指導談心會;心理素質測評;免費推薦三次工作;進行一對一職業指導,職業素質再設計;進行職業選擇,實現有效就業;簽訂勞動合同,進行跟蹤服務等。
在從事職業咨詢的單位日益增多、服務項目日漸完善的同時,需要進行職業咨詢的求職者也越來越多。據山東省人才網培訓測評部的負責人講,隨著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加大,近年來參與素質測評的求職人員呈逐年遞增趨勢。
咨詢的關注對象
職業咨詢的關注對象一般可分為兩類:一是職業選擇咨詢,二是職業發展過程中的適應性咨詢。
職業選擇咨詢包括為學生提供職業預備教育和職業選擇教育,一般可采取集體和個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主要是幫助他們明確認識自身的特點、優勢與不足,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機會等。
職業發展過程中的適應性咨詢主要是幫助受咨者解決職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適應不良、人際關系適應不良、能力缺陷、個性適應不良、工作壓力等問題。咨詢是伴隨著整個職業生涯發展過程的多次或連續性咨詢。
咨詢亟須專業化
盡管職業咨詢行業有逐漸升溫之勢,但如細觀其間則會發現,職業咨詢業務尚存在一些不足。
這首先表現在專業咨詢人員的缺乏。雖然個別部門提供職業指導的服務內容廣泛了,服務形式也更多樣化了,但是具有專業背景、素質較高、能夠對求職者進行有價值指導的咨詢人員卻十分短缺。諸如個別高校中的就業指導中心是“換湯不換藥”,名稱雖然變了,但工作人員并沒有絲毫的變動。
其次表現在個別單位對職業指導的認識還不夠。在一所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記者看到該中心只有1間辦公室,2個人,忙得一塌糊涂的主任連連抱怨:既沒有自己的活動場地,也沒有先進的測試咨詢設施,全校2000多名畢業生,就讓我們兩人管,哪里忙得過來?
在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許多學校尚未將就業指導課納入教學計劃,更談不上設立素質測評項目了。
再就是要使職業咨詢在省城得到快速健康發展,必須有一個與之相應的咨詢機構。目前蓬勃發展于各地的人才交流機構,例如人才市場、職業介紹中心和人才網等是較好的載體。
這些人才交流機構掌握著人才市場大量的動態信息,與各類企事業單位和各類流動人員有較多的接觸,熟悉人力資源供求雙方的心態與信息,能為開展職業咨詢提供必需的信息與實踐經驗。
實例:咨詢讓我少走彎路
張傳進大學畢業后到一家雜志社工作,一年后,情況發生了意外轉變。
先是領導對他的態度由重視變為了冷淡,而且他寫的稿件也屢屢被否決,因此張傳進很苦惱,他找到了一位職業指導師。
經過測評和咨詢,結果顯示以張傳進的性格、特點而論,他很適合做一名記者。工作之所以不順利是因為他的一些觀念和行為不利于開展工作,例如不關注細節、不夠踏實、情緒不穩定等。職業指導師當即對他指出:應從認識自身、認識崗位、降低期望值三方面鍛煉自己。此外還提出了一些具體可行的建議。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是幸運的,我在彷徨和迷惑中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張傳進說。
個性化職業指導是必要的
1998年孫婧大學畢業時,曾經面臨兩難選擇,或者是回家鄉所在地一個很好的單位就職,或者是在省城一家小公司工作。孫婧不知道自己應該選擇哪一個。
徘徊了很長時間以后,她決定請教一位平時很敬重的老師。在老師的幫助下,她分析了自己的性格和能力傾向,明確了兩種選擇所帶來的不同職業前景,以及以后將要面臨的種種問題。經過一番考慮,她決定留在濟南。
現在已經小有成績的孫婧認為,那位老師的指導對她的職業選擇具有很大意義。
她說,假如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針對畢業生進行類似的指導,將會有更多人受益,但目前依然只是少數的師長在兼做職業咨詢和職業指導工作。
職場貼士: 至少一天到戶外一次,如果可能的話,散個步。陽光和運動對你的注意力、心情還有記憶存儲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