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實際上就是交談和談話,那么在談話中如何使用稱呼才恰到好處呢?一般來說,要處理好以下七個關系:
1?地區關系
中國幅員遼闊,方言土語繁多,即使同一個稱呼,也因地區不同而含義迥然。比如“侉子”這個稱呼,南方有些地區指體魄健壯的男子,是敬重夸贊的稱呼,而北方人習慣于把“侉子”與粗俗野蠻聯系在一起。所以,來到異地他鄉,不了解當地的方言土語,還是以“同志”相稱,較為妥當。
2?時代關系
有些稱呼帶有舊時代的烙印,有剝削階級思想意識的痕跡。比如“剃頭的”、“伙夫”、“戲子”之類,都有輕蔑的含義,應該淘汰,而改稱理發員(或理發師傅)、“炊事員”(或廚師)、“演員”(或文藝工作者)等。
不過另有一些稱呼,如“先生”、“小姐”、“閣下”、“陛下”,在某些場合使用起來還是很得體的。中國面向世界開放以來,由于各國社會制度不同,在外事交談中,稱呼的使用要順應其他國家的習慣。
3?等級關系
當代社會中的等級關系,雖然不同于森嚴的封建等級,但是用合適的稱呼體現出上下長幼,以示親切或尊敬,也是必要的。對年長者、知名人士要用尊稱;對上級領導者或其他單位負責人可稱其職務;對職務低于自己的,也要選擇有敬重含義的稱呼,一般不宜直呼其名。
4?場合關系
同一個稱呼,在有些場合中使用就合適,換一個場合就不合適。比如在一般場合叫“爺爺”、“媽媽”,自然而親切,叫“祖父”、“母親”,就生硬別扭;如果在一些比較莊重的場合,則以后者為宜。又如,一個人兼有幾種身份,對他的稱呼也要因時因地而定。
5?褒貶關系
有的稱呼本身就帶有明顯褒獎的感情色彩,如“老廠長”、“老模范”、“老同志”等。稱呼別人的綽號,有時有親切感,如陳賡將軍就喜歡別人稱他為“小木瓜”(頭腦遲鈍者)等;以別人生理缺陷為綽號,是對別人人格的侮辱,是缺乏教養的表現。在戀人的稱呼中,常有“傻瓜”、“壞蛋”之類,不但不會引起反感,反而極其喜歡,這是表達特殊感情的特殊稱呼。
6?心理關系
同樣的稱呼,有人樂于接受,有人則諱莫如深。漁民忌“沉”字,假如他正好姓陳,你若“老陳老陳”叫個沒完,他肯定會不高興。同樣是30歲的人,有人樂于被稱為“老張”、“老李”,而對于正在尋找伴侶的30歲的人,不妨叫他“小張”、“小李”。曹禺劇作《日出》的顧八奶奶,惟恐別人說她老,不識相的福生當她面說:“怪不得她老人家聽膩了,您想,她老人家脾氣也是躁一點,再者……”沒等說完,惹得顧八奶奶火冒三丈,呵斥道:“去!去!去!什么‘她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我瞅見你就生氣,誰叫你進來給我添病?”可見,稱呼的不妥,會引起對方的不快,必將會影響交談的效果。
7?主次關系或稱先后關系
在同時需要對不止一個人進行稱呼時,一般來說應有個順序,先長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親。周總理1972年2月21日宴請尼克松一行時的講話,開頭是這樣的:“總統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們、先生們、同志們、朋友們!”這一系列稱呼,既恰當,又排列有序。
總之在交談中,恰當地使用稱呼,有助于交談的順利開展,達到交談的目的。
職場貼士:鴻海集團創始人郭臺銘:1)想創業的人90%沒付諸實踐,我想當那10%,所以30歲果斷創業;2)創業的人90%沒成功,主因是項目沒選對,我要當那10%,所以堅持選擇熟悉的模具行業;3)項目選對的人90%只是小有成就,我想當那10%,所以放眼全球,進行科學規劃,才有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