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職場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職場知識學習網站!
可能很多小伙伴在為期末的毛概考試煩惱,沒關系,以下是職場百科網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17年大學毛概考試試題,多多做題,牢記知識點,都是能順利通過考試的。
20XX—20XX學年第一學期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期末試卷
(A卷)[閉卷]
姓名 學院 學號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請將其代碼填寫在答題紙上。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毛澤東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是在( B )
A.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C.解放戰爭時期
A.作風建設
C.組織建設 B.抗日戰爭時期 D.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B.制度建設 D.思想建設 2.毛澤東關于黨的建設的核心內容和顯著特點,是重視黨的( D )
3.我們今天講一切從實際出發,其中最大的實際是( D )
A.生產力水平低,經濟發展落后 B.人口數量多,素質不高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 D.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1956年4—5月,毛澤東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最高國務會議上作的《論十大關系》 報告中指出:“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這表明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 B )
A.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
B.開始探索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C.開始找到自己的一條適合中國的路線
D.已經突破社會主義蘇聯模式的束縛
5.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是( C )
A.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怎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
B.什么是社會主義改造、怎樣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C.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D.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6.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體是( A )
A.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B.逐步實現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C.逐步實現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D.逐步實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7.國有經濟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 C )
A.量的優勢上 B.占主體地位
C.控制力上 D.競爭力上
8.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指( C )
A. 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 B. 由外延型向內涵型轉變
C. 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D. 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 D )
A.實現共產主義
B.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C.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高全民族素質
D.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0.發展兩岸關系,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是( A )
A.一個中國
C.爭取和平 B.兩制并存 D.反對干涉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符合題目要求,請將其代碼填寫在答題紙上。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11.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包括( ABCD )
A. 一切從實際出發
B. 理論聯系實際
C. 實事求是
D. 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12.下列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動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ABCD )
A.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動力
B.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C.城市小資產階級也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
D.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帶有兩面性的階級
13.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問題上,中國共產黨內曾經出現過不同的觀點和主張,其中錯誤的有( ABC )
A.“畢其功于一役” B. “二次革命論”
C.“無間斷革命” D.中國革命分“兩步走”
14.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概括的黨的優良作風是( BCD )
A.艱苦奮斗 B.理論聯系實際
D.自我批評 C.密切聯系群眾
15.20世紀50年代,黨和政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下列關于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表述,正確的有( ACD )
A.采取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
B.采用暴力剝奪的改造方式
C.對企業的改造與對人的改造相結合
D.改造的最后一步是實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
16.鄧小平指出,判斷改革和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是看其是否有利于( BCD )
A.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C.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 B.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 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7.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命題的內涵是( ABCD )
A.中國發展得越強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B.最終說服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要靠我們的發展
C.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
D.善于把握時機來解決我們的發展問題
18.實現共現富裕是( ABCD )
A.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 B.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C.社會主義本質內容 D.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
19.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有( ABD )
A.民主法治、公平正義
C.經濟發展、生活殷實 B.誠信友愛、充滿活力 D.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0.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權是( AC )
A.生存權 B.政治權
C.發展權 D.文化權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請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
21.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民族化和具體化。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提升為理論。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
22.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
(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2)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3)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推進文化創新。
(4)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
(5)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請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
23.試述新民主主義革命中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依據。
(1)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由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的。在近代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內無民主、外無獨立。中國的無產階級根本不可能像在資本主義國家那樣,在城市經過長期的、公開的合法斗爭,然后再組織武裝起義,奪取政權。
(2)在近代中國,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是無產階級可靠同盟軍和主力軍。只有進行土地革命,才能為最后奪取政權奠定基礎。
(3)中國革命的敵人雖然建立了龐大的軍隊,并長期占據中心城市,但農村卻是其統治的薄弱環節。只有把農村建成先進的、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才能與占據中心城市的敵人進行有效的斗爭,最終奪取全國政權。
(4)近代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自然經濟廣泛存在,這是農村革命根據地村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24.試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并說明抑制通貨膨脹是處理好三者關系的重要環節。
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發展,才能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更好地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才能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只有堅定不移地維護穩定,才能不斷為改革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我國目前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階段,這是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改革的攻堅時期。因此,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方面積累起來的經驗和主要原則:第一,保持改革、發展、穩定在動態中的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第二,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第三,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
通貨膨脹是我國當前經濟生活中的一個突出矛盾。它既是經濟不穩定的征兆,又是進一步損害經濟穩定的因素;它嚴重損害群眾利益,影響人民生活和社會穩定。抑制通貨膨脹,是協調各種經濟關系,保持經濟環境穩定,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是安定人民生活,保持社會穩定,使改革得到群眾支持和順利進行的需要。抑制通貨膨脹,既要控制過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又要大力發展生產、增加供給,
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勢頭;既要掌握好推進價格改革的時機和力度,又要通過深化金融、財稅、投資、流通等體制的改革來實現。因此,抑制通貨膨脹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的重要環節。
五、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請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
材料一: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講話中指出:“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24.95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我國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四。我們依靠自己力量穩定解決了13億人口吃飯問題”;“從1978年到2007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實際增長6.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實際增長6.3倍;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400多萬”。
材料二:研究發現,中國的富人家庭已居世界第三,但只占中國家庭總戶數的0.2%左右,這一比例遠遠低于其他國家和地區,比如美國是4.1%、瑞士是8.4%,香港為8.8%;2009年中國擁有百萬美元資產財富的家庭,一半以上集中在六個地區:廣東、上海、浙江、北京、江蘇、山東。
材料三: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8年社會藍皮書》顯示,近年來我國勞動報酬收入所占國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基尼系數從1982年的0.249逐漸飆升至2008年的0.47,標志著中國的社會貧富差距已超越國際公認的基尼系數為0.4的警戒線。中國的收入差距正呈現全范圍多層次的擴大趨勢,當前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3.3倍,行業之間職工工資差距也很明顯,目前電力、電信、金融、保險、煙草等行業職工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的2倍到3倍,如果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差距可能更大。
材料五:鄧小平在1988年指出:“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一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鄧小平還指出:“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
材料六:2010年1月8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會上指出:“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加城鄉勞動者勞動報酬,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2010年2月4日,溫家寶總理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講話中指出,在做大蛋糕的同時,“要把蛋糕分好,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根據以上材料,結合相關理論,回答下面的問題:
25.為什么必須抓緊推進我國的收入分配改革?
(1)抓緊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實現較為公平的財富分配,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和體現。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社會主義本質和要求。
(2)抓緊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改革,“分好蛋糕”,是社會良性發展的重要前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
(3)抓緊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是實施鄧小平的“第二個大局”戰略的要求。從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看,現在已經到了鄧小平的“兩個大局”思想中“第二個大局”戰略的實施時期,即通過收入分配改革,調整財富分配格局,推動“先富”幫助“后富”,逐步實現分配公平。
(4)抓緊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是回應社會訴求、解決社會矛盾的要求。從材料可以看出,當前社會的貧富差距持續拉大,收入分配的公正性受到社會質疑,如果不抓緊推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將會使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越積越多,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
26.當前應如何推進我國的收入分配改革?
(1)分配理念方面,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個人收入分配制度方面,要加快調整國家、企業、個人的分配比例,扭轉政府和企業在國民收入中比重過大的情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推動稅收制度改革,實現稅收對收入分配的正向調整功能,有效調節過高收入;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通過有效的制度約束,規范和調整壟斷行業收入,促進收入分配公平。
(3)社會保障方面,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慈善、商業保險等多層次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4)國家宏觀層面,統籌區域、城鄉發展,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繼續推進發達地區對口支援欠發達地區的工作,進一步加大支農力度,幫助欠發達地區和農村發展。
(5)執法方面,要通過有效措施,嚴厲打擊和懲處偷稅漏稅、權錢交易、貪污腐敗等違法犯罪現象,取締各種非法收入。
下一篇:2016騰訊游戲策劃筆試題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2016年毛概考試試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